人打碎太阳,摧垮风

关于

俯仰之间

——《不要抬头》影评


当灾难迫在眉睫,人类该何去何从?《不要抬头》以一种荒诞喜剧的笔触回答了这些问题。可以说它刷新了我对商业大片的认知。在明快幽默的镜头中,蕴含了对社会现状的辛辣讽刺。


我看到了政府的腐败,资本的一言堂,官商勾结之下,世界成为一个巨大的谎言。影片中美国总统奥尔林是虚伪政客的典型代表。可以说这是一位尼克松、克林顿、希拉里、拜登的结合体,早已被权力腐化,任用自己一无是处的愚蠢儿子做白宫首席顾问,性生活混乱,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无所不用其极。到了最后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她当初确认“行星杀手”势必会撞击地球,还能如此淡定。应该说这位总统从头至尾都没有为此担忧过。原来她早有退路。地球毁灭又能如何?人类灭亡又能如何?位高权重、富可敌国者可以乘飞船离开地球,在茫茫宇宙中寻找新的生机。


自从2016年特朗普上台,美国民主制度的问题逐渐暴露。黑命贵、爱泼斯坦事件、极端政治正确,在这个混乱的时代,当民主制度开始走下坡路,我们去哪里寻找灯塔,我们该如何定义自由?在今天的美国,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你指责一个黑人,你就是种族主义者;指责一个女性,你就是性别歧视者;指责一个同性恋,你就是性取向歧视者。美国对黑人的待遇优厚到不可思议的地步,一所藤校的考试一个黑人拿了三十分会被录取,一个黄种学生获得九十分可能连门槛都摸不到。报纸被民主党控制,保守派的教授在讲课时发表自己的观点会被学生群起而攻之,被学校革职。政治正确到这种地步,还算什么正确?言论自由到这种地步,还算什么自由?


电影中有个镜头令我印象深刻,总统的儿子杰克·奥尔林在讲话时被愤怒的民众砸伤了脸,一下子就露出了真面貌,大声喊起:你们这些乡巴佬。奥尔林总统本来为了不损害形象隐藏自己抽烟成瘾的事实,后来改变了竞选策略,毫不避讳地抽起烟来,因为民众喜欢“真实”。但很多人想不到他们眼中的真实可能又是一场虚假的表演。


为什么我说美国民主制度的问题从特朗普上台后才表现出来,就是因为他不是美国近年来传统类型的总统,而是一个真正说真话的人。谎言总是美好的,而真相总是不尽人意。特朗普的言论侵犯了太多人的利益,所以他才会被如此攻击针对。有段时间我走到哪里都听到特朗普“反智反科学”,可能这就是真相的代价。


而奥尔林总统高呼“不要抬头”时电影达到了荒诞的顶点。亚当·麦凯以荒谬而戏剧化的手法表现政客企图蒙蔽所有人的眼睛,从而保证自己的权力。“不要抬头”分两种,一种是从未抬头,另一种是抬过头,却又低下。前者如底层百姓和不了解政治的人,一生都活在黑暗中。另一种是看清过真相,却为了利益自戳双目,选择视而不见的人。前者或许并不煎熬,因为他们从未见过光明。我不敢说后者一定不安,因为谎言说多了自己也就相信了。但那样实在可悲。


纸包不住火,黑暗也困不住光明,不管是出于怎样的原因选择低头,最终的后果也会强迫你看清真相。


影片中为资本大开方便之门,钱到位了,人就可以为所欲为。彼得·巴什显然是乔布斯、扎克伯格、比尔盖茨和马斯克的结合体。巴什手机公司,以高科技电子产品发家,最终将手伸向宇宙。他和总统有亲密关系,可以说从情感和利益两方面完全控制了总统。他是总统竞选的最大投资人,因此总统只能在他面前谨小慎微。这很明显指向拜登上台这一资本全面操盘的事件。影子内阁才是真正的政府首脑,总统只是资本的玩具。


彼得·巴什这个角色塑造的相当有趣。他对生命漠不关心,是进化论的狂热信徒,他所掌握的信息让他有一种近乎神明的自得。网络时代,掌控了社交媒体平台,就掌控了所有人的生活,所有人的隐私。剑桥分析丑闻唤起我们对大数据的重新思考,而电影中彼得随意“看一眼”数据,预言他人的死亡的行为则让我们在毛骨悚然之余面对我们如何造成并纵容了权力异化。


电影把民众塑造成受害者的形象,但人民真的无辜吗?民调是这个世界上最容易操控的东西,乌合之众一旦被煽动就是毁灭性的力量。如果人们能多一点清醒的思考与认知,少一点盲从,这个世界上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网络暴力,人民也不会成为政府棋盘中的棋子。在美国,中下层白人和很多有色人种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实际上并没有很强的政治判断力。这些人是民主党的票仓,但民主党执政这么多年,底层黑人的生活状况真的得到了什么实质性的改善吗?反倒是贫富分化加剧,民主党的另一票仓,最上层阶级,才是既得利益者。就像凯特在酒吧里大吼的那一句:“他们要让富人更富!”


媒体本应该是第四权力,政府的监督者,人民的声音。而如今媒体完全失去了初心。所有人只关心娱乐、娱乐、娱乐。波兹曼所预言的未来变本加厉地到来,政治变成一场表演,死亡变成一个笑话。凯特在节目上无法控制情绪崩溃大哭,恶搞表情包红遍全网。男朋友甚至为了博出位而说“我和这个疯子睡过”。精致的说谎者成为无冕之王,痛苦的诚实者被千夫所指。娱乐从手段变成目的,人们把他人的苦难变成笑料。至今还有很多人的口头禅是“阿巴阿巴”,至今还有人对227惨案视而不见,义无反顾地爱一个满手鲜血的人。


就像明迪博士说的那样:“有些事情本不该有趣。”科学家在上电视之前居然要经过媒体培训。所谓媒体培训,不就是说些机灵、风趣、讨人喜欢的俏皮话,博观众一笑。或许人类在日复一日的笑声中早已失去了严肃和悲伤的能力。科学家们在电视上声嘶力竭地警告末日即将到来,而所有人都把它当做一个玩笑。人们只有在亲眼看到彗星后才开始恐慌。我想,悲剧的发生不仅仅是因为政治的引导,资本的欺骗,还有时代的轻浮与麻木,使人们对所有事都一笑置之。就像电影最开头奥尔林总统说的,总统办公室里一年到头会听到多少有关世界末日的讨论——经济崩溃、核泄漏、汽车尾气破坏大气层、异常的人工智能······我们在新闻上听到这些事,转眼就是下一条新闻,我们觉得所有的这些都离我们过于遥远。世界末日?怎么可能。


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同样,末日的来临,每一个人都难辞其咎。在这个时候看到这部电影,我不禁思索这颗彗星是否也影射了XIN GUAN。灾难发生后,我们反思是什么导致了灾难。是那只蝙蝠?那个吃下去的人?民众的不信任?政府的管控不力?灾难的预兆刚被发现的时候,所有人轻率随意地对待,泰然处之,以为自己能隐瞒,能利用,能全身而退。只有少数人敢于发声,逆流而上。在电影里那个人叫凯特,在现实中那个人叫liwenliang。结局也一目了然。凯特死了,liwenliang也死了。也许唯一的区别在于前者无影无踪,而后者会被历史铭记。


电影中三个与世界作对的科学家分别代表了灾难环境下的三种人。一种像明迪博士那样,被同化,说假话,受到欢迎的同时忘却本心;一种像凯特那样,尖锐大胆,执着而坚定;还有一种像泰迪那样,内心的想法从未改变,但不做出头椽子,显得没有存在感。一种人迎合,一种人反抗,一种人沉默。


明迪博士并不是一个完全正面的角色,但他是人在面对他所面对的情况时最正常的反应。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互害社会,虽然我们正在麻木中沉沦,虽然我们的时代气质注定我们不得不怀疑、讥笑、愤怒,但我们永远也不应该对人性失去希望。大多数人就像明迪博士一样,平凡,有大量缺点,容易受到诱惑,但也有一颗完好的良心,让我们悬崖勒马,不至于错上加错。就像泰迪所说:人总有选择,有些时候你只是得选择正确的那个。


我认为他们的结局是整部电影最美的地方。世界末日,有些人选择在性和酒精中狂欢,而有些人选择在挚爱、家人和朋友的围绕中走向生命的尽头。彼得·巴什之前预言明迪博士会独自一人死去,我想这也意味着人可以把握和主宰自己的命运。没有超级英雄来拯救这个世界,地球真的毁灭了。但是至少我们依旧可以自主选择如何结束生命。


他们的结局很平静,也很圆满。亲人在侧,他们也为了拯救人类而尽力,这一生没有什么遗憾。他们互相牵着手,陌生的人之间,心灵也是联通的。在温暖的烛光中,甜茶的这一段祷词格外打动我:


“挚爱的天父,全能的造物主,我们请求您的恩典,褪去我们的骄傲;您的谅解,消除我们的疑虑。最重要的是,主啊,我们请求您的爱,抚慰我们度过至暗时刻。愿我们无论面对什么,在您的神圣中,我们将拥有勇气和接受的开阔的胸襟。阿门。”


而站在金字塔顶端的一批人经过两万多年的飞行到达了新世界,赤身裸体地站在原生态的自然中,这幅情景实在很像伊甸园,如果忽略他们身上松弛的皮肉。正当我们以为这是人类的新开端时,一只五彩斑斓的动物吞噬了奥尔林总统。人群四散奔逃。人类自视甚高,总是不能正视自己的渺小,也许强大的自然不会容忍这些入侵者,人类就此灭绝;又或许人类顽强的生命力不容小觑,最终在新的星球上再创家园。也许人类会一直秉持自己自高自大的本性,残杀动物,破坏星球的生态系统,就像他们几万年前对他们的家园地球所做的那样;又或许他们会吸取教训,真正实现人类的进化,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但那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低头,你选择麻木的快乐,抬头,你选择清醒的痛苦。前者让你在浑浑噩噩中死去,后者提供给你自我救赎的选择。而生死,皆在俯仰之间。



评论
热度(10)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白昼睡眠者 | Powered by LOFTER